进入冬季,北方便会陆陆续续地下起雪来。癸卯年的冬天,气候很是应季,入冬之日,便下起了第一场雪。
早饭过后,推门外出,只见整个天空灰蒙蒙的,一层薄雾笼罩四周,城外的远山,朦朦胧胧,已不见往日的青绿。散步于河边小径,阵阵北风吹过,给行人带来丝丝寒意。小径边银杏树上干枯的树叶被风一吹,簌簌而落,树下堆满了金黄色的叶子。燕子早已不见了踪迹,树枝上的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叫着,从一棵树蹦到另一棵树,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,也不知是为了御寒而做着暖身运动,还是欢迎着冬天的来临。过了一阵子,天空慢慢地阴沉下来,随着气温不断地下降,一片片洁白晶莹、玲珑剔透、宛如朵朵白莲的雪花,从茫茫天空徐徐而降。瞬间,整个天空便热闹起来。只见雪花纷纷扬扬、飘飘洒洒,你挨着我,我挤着她,仿佛在外多年的游子,归心似箭、争先恐后向阔别许久的大地母亲奔来。起初,由于地面温度较高,落地的雪花转瞬即逝。然而,一会儿你会发现,在阴凉的角落,雪花开始渐渐地聚集起来并向四周铺开,再过一会儿,地面便似铺上了一层柔软洁白的地毯。将近中午时分,雪才渐渐地小了起来,放眼望去,只见远处的山峦,近处的房屋、树木都披上了白纱。久违了的雪花的再次光临,着实让我兴奋了一阵子。行走于柔软的雪地上,听着脚下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响声,我心旷神怡。
我喜欢雪,喜欢下雪时的那种氛围,喜欢雪后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景象。然而,我更喜欢的是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、仁人志士笔下的雪——通过雪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纯洁、大气、无畏……
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人禀七情,应物斯感,感物吟志,莫非自然。”其大意为,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,当受到外物刺激之时,便会产生一定的感应。心有所感,而发为吟咏,这是很自然的。纵观古代之诗词,大多都是作者触景生情,借助于自然界中的物象而言志、托情的产物。他们或借助于植物中的诸如“松、梅、竹、兰”,或自然界中的“日、月、山、川”等物象,通过联想,抒发自己的情感,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。其中以“雪”为意象的名篇佳作,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
雪,洁白无瑕,在文人志士的笔下,它象征着高贵伟岸的品格、不畏严寒的斗志、宁折不弯的傲骨;它代表着美好、吉祥和丰收,间或寒冷、压迫……这些,在诗词中,随处可见。
毛泽东一生钟情于漫天飞雪,在他的诗词中,不乏咏雪之杰作。其笔下的雪,有的正面渲染,有的侧面烘托,有的大加赞扬,有的又极力贬抑。但无论怎样写,总寄托着多种寓意:写雪花飘逸多姿,流动刚毅,总是那么潇洒,俨然是伟人的胸襟;写雪花晶莹剔透,洁白单纯,象征着完美人格,这恰恰又是他的追求;写雪花纵情肆虐,严峻冷酷,象征着险恶环境,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他的昂扬斗志……
大家耳熟能详的《沁园春·雪》,就是通过对雪的描写,抒发出了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。这首词,可谓毛泽东的巅峰之作,其词发表之时正值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。当时,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,真是既雄伟又壮丽,而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。毛泽东此时来到陕西省清涧县的袁家沟村,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,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,他不禁豪情满怀,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:
沁园春·雪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全词开始描述的是对北方雪景的总体感受。“千里冰封”写大地,“万里雪飘”写天空,这一静一动,互相映衬,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北国严冬的景象。这里,作者通过雪来赞美辽阔大地,写得气魄宏大,兴会淋漓,彰显了作者写作技巧的炉火纯青,艺术成就的超凡脱俗。在歌颂北国雪景的丰富多彩中,透露出作者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怀。毛泽东曾对这首词有过自注,对词中雪的意象有清晰的说明:“雪,反封建主义,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。文采、风骚、大雕,只能如是,须知这是写诗啊!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?别的解释是错的。末三句,是指无产阶级。”
再如,写于1962年的《七律·冬云》,也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一首七言律诗。写此诗时,正值毛泽东69岁生日,作为庆寿之作,本应写得喜庆一点儿。然而,面对当时国际斗争的严峻形势,毛泽东直面现实,不改革命本色,于“梅花欢喜漫天雪,冻死苍蝇未足奇”一句中抒发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七律·冬云
雪压冬云白絮飞,万花纷谢一时稀。
高天滚滚寒流急,大地微微暖气吹。
独有英雄驱虎豹,更无豪杰怕熊罴。
梅花欢喜漫天雪,冻死苍蝇未足奇。
通过欣赏,我们不难看出,这首诗也是借景抒情言志。“雪压冬云白絮飞,万花纷谢一时稀”,诗作起笔就切入正题:冬云密布,雪花纷飞,花枝稀少,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国际斗争的严峻形势,而诗中的“雪”,则象征着险恶的势力。但尽管“雪压冬云”“滚滚寒流”,在革命者的眼中“独有英雄驱虎豹,更无豪杰怕熊罴”。革命者的凛然之气,跃然纸上。
总之,毛泽东诗词中的“雪”的意象具有鲜活的灵韵,多重的意蕴,可褒可贬的情态。再如大家所熟悉的《七律·长征》中的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”一句,诗中的一个“喜”一个“雪”,表达的则是长征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后,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;还有,写于我国处于内忧外困、受到严峻考验之时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。其中的“已是悬崖百丈冰”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,毛泽东托梅寄志,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——在险恶的环境下绝不屈服,勇敢地迎接挑战,直到取得最后胜利。在他的眼中,虽然“飞雪”(各种困难)漫天,“已是悬崖百丈冰”,但“犹有花枝俏”,这寥寥数语更加体现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、刚毅品格。
在以雪为意象的诗作中,陈毅的《青松》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,其诗如下:
青 松
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
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
此诗写于20世纪60年代初,当时我们国内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,国际上又面临着多重威胁,一时间,内忧外患,雪上加霜,大有乱云飞渡、黑云压城之势。漫漫冬夜,危困交加,陈毅内心激愤,长夜不寐,深感“投身革命即为家”的重担和责任,不禁思如潮涌,浮想联翩,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《青松》。全诗借物咏怀,表面写松,实为写人。诗的前两句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”,把“松”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,一种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。从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,也感受到了“松”的抗争。诗中的一“压”一“挺”,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,把“雪”的暴虐与“松”的坚韧不拔、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得惊心动魄。“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”,这两句是作者坚定意志的表达,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,作者相信,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,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。这不但是作者人格魅力的体现,同时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不畏艰难、英气勃发、愈挫愈勇的精神形象的再现。
“雪”,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,便不断衍生美妙比喻和深湛的象征意义。“雪”虽为自然界中一种纯客观的物象,但它却成为了华夏文坛永远“流不尽”的文化源泉,成为诗人某种特定感情和自然形象的信息载体。
在古诗词的宝库中,《行路难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。全诗抒发的是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,喻义波澜起伏,该诗以跳跃式的思维、高昂的气势、独特的艺术魅力,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。其中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一句中的“冰塞川”“雪满山”表面上写的是路之难行,而暗指的则是李白在仕途上的不得志。诗人用“冰塞川”、“雪满山”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。试想,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,受诏入京,却不被皇帝重用,还被“赐金还山”,撵出了长安城,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、雪拥太行吗?
再看唐代诗人高骈的《对雪》,全诗寥寥四句,却给予“雪”以希冀:“六出飞花入户时,坐看青竹变琼枝。如今好上高楼望,盖尽人间恶路岐。”诗的大意为: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,我正坐在窗前,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恰似白玉一般。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,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给覆盖了。不难看出,其诗中的“雪”象征着正义,“人间恶路”则被喻为世间那些丑恶、污浊。诗人是多么希望“白雪”能够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,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。结尾一句,既道出了作者的希望,又表达出诗人胸中的感慨与不平。
总之,“雪”在古诗词中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自然现象,“雪”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,更体现了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。
我喜欢雪,我更喜欢以雪为意象而产生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