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

西炮台大探秘 2023年03月20日

西炮台

(甲午战争中被日军缴获的克虏伯120毫米口径要塞炮,100毫米口径要塞炮与此外观基本相同) 100毫米口径克虏伯要塞炮,同样属于中砥柱炮,最大射程约为4000米。

西炮台的克虏伯炮

西炮台残炮

网络资料图片

大辽河入海口左岸、营口市渤海大街西端路北,屹立着古老的海防工程建筑——西炮台。历经百年沧桑,至今犹如镇边老将般屹立于渤海之滨,昼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。而西炮台内展示的不同种类火炮也备受人们关注,吸引着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,

西炮台上的残炮跟甲午战争没关系

众所周知,营口西炮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攻陷并损毁。而今天要带大家揭秘一个大多数营口人都不太了解的史实,其实西炮台上的两门残炮并不是清代营口大炮台上的火炮,而且它们更是跟中日甲午战争扯不上关系。那这两门火炮是哪儿来的?又是谁毁掉了它们?

如今,在西炮台南小炮台上展出的210毫米口径的前装滑膛残炮,它们因被认为是西炮台在甲午战争中的历史见证而备受关注。残炮炮身筑有铭文“光绪壬午年 江南制造总局造”。据考证,这门火炮是1882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英国阿姆斯特朗火炮,即阿式前装炮。在很多有关西炮台的宣传资料及研究著作中,几乎都将这两门残炮认定为清代营口大炮台的主力火炮,事实并不是这样的。

在营口市博物馆馆长、辽宁著名文博研究学者阎海的著作《营口西炮台现存大铁炮考辨》中,我们发现了事情的真相。(本文中所采用的大多数史料也参考自阎海馆长的这篇著作。)

人们对西炮台火炮的认识,在一定程度上受电影《大清炮队》的影响,电影里的炮是明代后期的红衣炮,而这种炮在清代后期基本没有什么改进,反而制造技术退步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,清军用的是这种炮,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引进了很多西方加农炮。到了甲午战争时期,已经进行了改进。特别是北洋(系)修筑的炮台,引进了最先进的克虏伯火炮,当时中国上海的江南制造局,已经开始仿制阿姆斯特朗炮,主要配备在南方的炮台,而北方炮台主要是克虏伯火炮为主,也包括营口炮台。

在《营口县志》中对炮台的记载不是很完整,没有说明炮的品牌是什么,所以造成我们以前介绍时,一直认为西炮台配备的是老式前装大炮。日本也有一个资料《营口日本人发展史》,该书对炮台的品牌和口径有了详细记载。两个对照得知,营口炮台有12门包括21厘米口径等克虏伯炮。

如前文所述可知,清代营口大炮台装备的是德国进口的克虏伯火炮,并且,据日本方面记载这些火炮也全部在中日甲午之战中被日军掠走。那么西炮台现存的这两门仿阿式前装炮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

跨越大半个中国 两门“古董炮”在西炮台大展身手

翻开史料,《营口市志·大事记》记载了这样一条信息:“1924年9月16日,直奉战争爆发,奉军为防守营口海防,重整旧炮台,由奉天运来巨炮两尊,炮长1.5丈。”这条记录明确地说明了这两门大铁炮的来历。

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,这些十九世纪末生产的大炮,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还能使用吗?实际上,在民国时期,由于军阀混战、国力不振,各海防炮台的装备状况并没有比晚清时期有所进步,很多炮台仍在使用清末的火炮装备。

据史料记载,“至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江南制造总局共仿制成阿式前装炮91门,其中12磅炮1门、40磅炮27门、80磅炮20门、120磅炮22门、180磅19门、250磅炮2门。这些火炮全部安置于吴淞口等江南地区的海防炮台。至二十世纪30年代,吴淞口炮台所配备的36门火炮当中绝大部分仍属于阿式系列炮,其中还有4门1886年的阿式前装炮。在1932年著名的“淞沪抗战”中,中国守军就是使用这种“古董级”的火炮打退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,成就了中国抗战史上辉煌而悲壮的一幕。仿阿式火炮尽管不如克虏伯火炮精良,但是其射程仍可达8000至12000米,作为防守海岸的利器,还是具有相当威力的。

因此,才会出现前文中提到的直奉战争爆发时,奉军领袖张作霖在1924年调用这种大炮来守卫营口西炮台的情况。

由此可见,西炮台上的两门残炮并不是清代营口大炮台上的原装炮,而是从江南地区调过来的海防炮。看着损毁的炮管,斑驳的锈迹,大家不禁还要问,这两门“古董炮”是在直奉战争中被毁掉的吗?

“古董炮”差点化成铁水 是谁救了它们

岁月穿梭,几经战火,这两门仿阿式前装炮就一直被遗弃在西炮台上。解放后,1958年“大炼钢铁”时,有人就打起了这两门“古董炮”的主意。于是,这两门炮的炮管被毁掉,碎片被运去炼钢。

据80多岁的原西炮台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崔德文老人回忆,当时由于炮身沉重,那些人只能趁着冬季路面有冰雪时,用卡车拴着钢丝绳拖着炮身拖运至市政府大楼西北侧的废品收购站。而为何炮身能躲过一劫,说法有两种,一是说炮大熔炉小,因炮身砸不碎而作罢;二是说当时调用了两台吊车也没能把炮身吊起而作罢。

就这样,“古董炮”的炮身就被埋在了废铁堆里,躲过了大炼钢铁的劫难。在上世纪90年代重修西炮台时,崔德文四处寻找这两门残炮。在与一个熟识的废品收购站副站长李某闲谈时,方得知废铁堆里埋着这个“宝贝疙瘩”。就这样,其中一门残炮的炮身被找到了。由于西炮台遗址当时正在整体修缮,炮身因此就被暂时放置在楞严寺南门外的空地上数年。

西炮台现存的两门大铁炮残长213.5厘米,分为炮管与炮身两部分,炮管前部残缺,内径19厘米,炮膛内残存螺旋膛线;炮身呈圆柱形,尾径29厘米,炮耳直径20厘米,炮身采用装箍技术分两层由外筒套箍内管而成,是典型的仿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。